跟腱“啪”的一声,仿佛整个世界都停顿了一瞬间,撕裂的疼痛比任何绝望都要强烈。很多人认为这种痛苦只属于职业球星,但其实,普通的篮球爱好者也难以逃脱这样的命运。
在今年的NBA总决赛抢七大战中,哈利伯顿在场上暗自鼓励自己不要倒下,咬紧牙关准备迈开两步。然而,当他用左脚一蹬,剧烈的疼痛让他直接栽倒在地,队友们即刻冲上来,却为时已晚。全场的红色热浪中,球迷们顿时屏住了呼吸,三秒钟的寂静仿佛是所有人共同的恐惧。
跟腱撕裂究竟有多痛?火箭队的医务人员给了一个生动的比喻:就像用巨型订书机直接把钉子钉在小腿上,然后又将其拔起。此时,意志力根本派不上用场,神经和肌肉仿佛一起罢工了。
回想2013年,科比在同样的场地上重重摔倒。他仍然咬牙坚持走到罚球线,接连命中两球,但赛后却被确诊为撕裂了90%的跟腱。医学专家解释说,科比之所以能罚球,是因为他的内侧肌肉在暂时支撑他,但这样的付出常人根本无法做到。
强行活动只会让伤势更加严重,就像一座损毁的桥梁,强行通车只会让它坍塌得更快。遗憾的是,许多业余球友对此不以为然,抖音平台上有不少视频记录了普通人在球场上扭伤脚踝、疼得前往医院的经历,最后得到的结果往往是:“手术吧,不缝合会导致你跛行。”
真正的代价并不仅仅是疼痛,而是接下来的漫长康复过程。失去健身房的时间、无法踏上篮球场的经历,让人心情沮丧,社交圈也随之缩小,以至于体重飙升。哈利伯顿赛后坦言,脑海中只有一句话:别让镜头拍到我被抬走。
这种偶像包袱差点让他加重了伤情,多了二十厘米的损伤。那NBA队医究竟有什么独到之处呢?他们能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,迅速采取冰敷和固定的措施。24小时内完成磁共振检查,48小时后就能上手术台,72小时开始被动拉伸,而普通人却可能要排队等上三天,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,伤口愈合得乱七八糟,脚踝的灵活度也开始下降。
更令人痛心的是,勇士队的首席体能师透露,实际上,绝大多数的职业球员在跟腱断裂之前,早就有了一些预警信号,比如早上小腿僵硬、下楼时感觉无力、发力时有异常等等。然而,大家却往往将其视为小毛病,简单贴个肌贴继续打球。过劳才是罪魁祸首,跟腱就像是一根被拉得过久的橡皮筋,终究会断裂。
再回顾科比罚球那一刻,他的眼神出奇的平静。队友们回忆起,罚完那两球,他第一句话就是:“我还能继续打吗?”医生的回答却是“不,赛季报销了。”科比听后,抹去额头的汗水,沉默不语。被轮椅推走时,他还不忘拍了一下篮球,全场观众为之起立鼓掌,那一刻,没有人会说“退役”。
经过长达五百天的复健,科比在38岁时重返赛场,依然能平均砍下22分,却再也无法跳过他24岁时的高度。数据从不撒谎:职业球员跟腱断裂后重回赛场的几率为60%,而回到巅峰的概率则低于10%。而普通人的情况则更为严峻,足弓塌陷、小腿不对称、甚至再次断裂的风险都时刻潜伏着。
简单的检验标准:你的小孩还能不能在球场上跑十圈而不喘。如果答案是否定的,那每一次在户外的突破都是在跟这条橡皮筋赌命。
三个月后,哈利伯顿终于回到了训练馆。他的左脚踝能完成三十下的单腿跳,他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说:“谢谢你,地板,接住了我。”这一句话比任何励志鸡汤都来得真实与动人。
在打球受伤后,你是否也会第一时间想要保持面子呢?每个人都有过的傻勇,分享你的故事吧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