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球
关于接球,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概念,接球就是接球,不是停球,对应的英文术语是Take a Pass (接球)或者是First Touch(第一脚触球)。
在足球所有技术当中,接球、带球、传球、射门,注意到一点,只有接球是输入,带球是处理,传球和射门是输出。如果没有好的输入,处理和输出都无从谈起。由此可见接球是一项非常基本和重要的技术。
关于接球,以两种场景、三个要点、四种步伐来说明。
两种场景
接球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场景。
两种场景:一种是简单场景,一种是复杂场景。
简单场景
简单场景的特征:球速相对较慢、皮球运行线路简单、身体准备时间充分、无紧逼,拥有较大的处理空间和时间,皮球也很容易处理,而且就算出错,补救的时间和空间也很大。
复杂场景
复杂场景的特征:球速相对较快、皮球运行线路复杂、身体准备时间较短、面临紧逼。拥有任何之一都是复杂场景,只是复杂程度不同,复杂场景的本质就是容错率很低,稍有不慎就会丢失球权。
球速
关于球速:人类最高平均跑动速度也就是10米/秒,皮球平均速度低于10米/秒可以划入相对较慢区间,这个速度区间对于不同等级的球员处理的能力差别要求并不大。
皮球平均速度高于10米/秒可以划入相对较快区间,速度越快不同等级的球员处理的能力差别越大。
为了进一步理解平均球速的概念,以20米距离射门,从射门到进球用时1秒,平均球速就是20米/秒,高等级的女子足球比赛远射进球,足球平均球速集中在18米/每秒-22米/每秒之间,高等级的男子足球比赛进球,足球平均球速集中在25米/每秒-30米/每秒之间。
大部分时候不用担心,在足球场上,大部分人接球时,需要处理的球速都低于15米/秒。
三个要点
接球基本上需要掌握三个基本要点。三个要点:简称一观、二紧、三轴。
一观就是观察,二紧就是紧张,三轴就是重心轴。
观察
接球的基础是观察,对于足球运动,观察永远是排在首位的,对于观察单独另外篇幅阐述。
紧张
这里的紧张,不是让人紧张,是特指:
接球时触球瞬间,触球部位要有一定紧张程度。
这一点非常重要,很多人接球后球不可控,就是缺少这一点。
记住这一点,不用太早让触球部位紧张,也不用太早让相关联的部位紧张,触球后立刻放松,才能快速进入下一个动作衔接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
什么是紧张:是指肌肉的紧张,举个最简单例子,手部通常状态下是放松的,手部放松的时候扇耳光时并没那么疼,要想扇的疼就那手部肌肉就要紧张起来,这个是很好理解的。
最常用的接球部位是脚内侧,可以尝试一下,脚趾向上翘,触球部位就会有一定的紧张程度。
这一点对于非脚部的接球同样适用,例如大腿或者上身的部位接球。尤其在一些较硬的球场上,在足球难以控制的情况下,不管是脚部触球,还是其他部位触球,紧张就有之后的放松,有利于衔接下一步的反应和动作。
触球时保持触球部位的紧张,在开始使用时需要刻意注意,一旦养成习惯后就是正常的身体反应。
重心轴
人体站立时候正常的重心是人体的中轴线,但是对于接球时候的身体姿态来说,是以一侧支撑脚为重心,另外一侧脚去触球。这个时候就需要引入一个重要的概念,支撑脚一侧的重心轴。
这个重心轴的大概直线方向是:如果是右脚站立,这个时候就是右轴;右轴对应于身体的直线方向,大概是从右脚到头部的左耳,为什么是耳朵,因为这个轴附近只有耳朵是一个感觉器官;同样左轴对应的是左脚到头部的右耳,这是一个大概的线,需要自己去感受和探索。
在接球时候,以左轴或者右轴作为支撑,触球一侧的脚拥有丰富的伸展和自由摆动程度,当然有利于触球时和球建立更好的联系。
如何去寻找重心轴,以右侧重心轴为例,右脚站立,左侧脚活动越自由,身体越稳定,从右脚到头部的某一部位力量能串成一个稳定的直线,那个就是接球时可以依赖的重心轴。
重心轴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切换,是非常重要的,为什么有些球员的变向、加减速每每失控、非常别扭,有些球员的变向、加减速则无缝衔接、非常丝滑,要点就在于身体重心轴的运用。
好好体会重心轴的概念,这是左右的,还有前后的,或许还有更多,体会和运用的越多,越能掌握自己的身体,越能控制加减速和变向,越能和球建立更好的关系。
和球关系是需要积累的,到一定程度突破之后,就可以与球建立亲密关系,亲密关系当然也是分档、分级别的。
对于重心轴理解或者运用到一定程度之后,对于某些球员,例如英超的某些太子、王储,就会发现他们始终无法晋级顶级球星的真正的障碍是卡在哪里,例如萨沙的弟弟萨卡,以前总觉得萨卡有机会晋升到到最顶级的那一层球员,现在看不上了。
四种步伐
接球根据场景的不同,通常使用以下四种步伐。
站立
面对简单场景,调整好位置,因为球速也不快,球运行线路也不复杂,又没人紧逼。摆好姿势,站在那边等就可以了。
支撑侧重心轴站立在那等,接球时触球瞬间,触球部位要有一定紧张程度,这就够了,一点问题也没有。
支撑脚小跳一步
面对简单场景。
或者面对低速时的复杂场景,例如说球速虽然不快,但是球运行线路蹦蹦跳跳的有点复杂,或者说有人紧逼,需要通过变化来做应对。
关于接球,要改变节奏、方向或者应对一些复杂场面时候,在触球前一步,支撑脚可以跳一步,支撑脚侧跳这一步方向可以向前、也可以向后,也可以是其他方向,通常是为了应对以下几种情况:
一个是顺应球的变化,调整身体与球的距离,因为来球有可能是不规则的,在靠近身体时候有弹地,在靠近身体时候有变线,在靠近身体时候有突然加速。
一个是原有选择的位置并不理想,这个时候就需要微调去调整身体所处的位置。
一个是顺应局部对手位置的变化,因为对手紧逼时选择的方向一定是接球的位置,通过这一小跳,或者改变相对位置,或者改变方向,或者改变速率,本质都是为下一步衔接争夺先机,这些细节的处理方式非常多,这个是需要经验积累的。
对于专业和职业球员,这一步称之为垫步,考虑到个人只是个业余爱好者,并不敢妄自猜测专业领域的内容,这个是不是垫步并不确定,如果这个不是垫步,就看球这么多年的经验就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叫做垫步了,这也正常,业余爱好者孤陋寡闻,与专业有天堑之隔。
接球脚蹬地一步
面对一个快速来球,除了保持接球的要领之外,接球前的一步,接球脚一定要有蹬地的那一步,这一步的目的是提升接球脚的速率,与球速尽可以接近,脚与球尽可能同频,这样才能提升处理好球的概率。
或者这么来说,面对一个速度较快的来球,动起来接好球的概率肯定比站着接好球的概率要大很多,这个多试试就知道了。
举一个简单的生活常识,就像印度人扒火车,对于运动中的火车,肯定是跑着扒,不是站着扒。
这一点同样也使用于其他的复杂场景:例如面对紧逼、皮球运行线路复杂、身体准备时间较短。
接球脚和支撑脚组合
先是接球脚蹬地一步,然后是支撑脚小跳一步,两者的组合,这也是球星们面对复杂情况经常做出的动作,这些会有很多例子来说明。
接球脚蹬地一步用于调节触球时的频率,支撑脚小跳一步用于调整位置、方向、速度。
时间标准值
传球
关于接球的时间标准值,以接球后的下一步衔接动作来衡量,如果是传球:相对简单的场景,从接球到传球能做到用时0.7秒,实际比赛一般是够用了,不区分比赛级别,如果从接触球到传球用时超过1.2秒,通常是应付不了紧逼的,这个也不区分比赛级别。高水平的比赛通常两脚球的时间范围集中在0.7-1.2秒之间,可能更快,可能更慢,快了并不一定好事,慢了也不一定会坏事,但是不能在需要快的时候快不起来,这个就是接球能力不达标。
二触
如果接球后的下一步衔接动作不是传球,下一步触球0.5秒是一个标准值,这是对除了梅西一小撮人以外的所有人适用,普通人差不了多少。
补充
接球前的位置选择
位置选择可以基于简单的原则,例如尽可能让自己面对的情况简单化,让对手面对的情况更困难一些。这个取决于个人能力,场上位置、队友、对手的能力和情况,这些需要经验积累和阅读比赛的能力,而这些能力的提升只能依靠不断学习和长期的积累。
支撑脚与球的距离
在触球的时候,以支撑脚为参考点,触球脚可以触碰到球的最远点,这两点之间的距离就是个人的接球控制范围。
距离支撑脚越近越别扭,越远失误的概率就越高,所以这里面就有一个舒适的范围,在这个舒适范围之内,接球的成功率会更高一些,所以支撑脚小跳一步就属于微调,微调非常重要。
如果微调不成功,在别扭的情况下、身体接近极限情况下怎么处理,这个就要去积累经验。
接球后处理球的方向
处理球的方向是因为受到对手的压迫或者紧逼,这个是有一个相对值的,原则是什么:自身相对容易,对手相对更难,这是一个范围。
印象当中这个不是90度,也不是180度,是120度。这一块文字很难描述清楚,结合具体的实例更容易理解。
脚法
关于脚法或者触球部位,多看和多踢,以结果论,实用就好。
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,踩、挑、拨、推、拉、切、揉、捏、粘、弹、趟、踢等等,而且这些都有使用的很成功的例子,在不同的位置,面对不同的情况,对应不同的选择,没有哪种会更好,这些都随意。
传球更优
有些时候,传球是更优解,那就传球。
有些时候,接球是最差解,只要接了,丢失球权的风险更大或者更危险,那就选择传球,尽可能早做好准备;
足球是一项团队运动,总是有些复杂场景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,这种时候就选择传球。
接球时的连招
这个具体例子具体说明。
关于停球
这是一个以偏概全的概念,停球限制了人们对接球的理解,别把停球当做接球,停球影响人们的认知和实践,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。
在实际足球比赛中,接球相当于是在做选择,在接球时依据场上形势,需要做出相对更合理的选择;有时要加速,有时要减速,有时要变向,有时要处理球到相对较远的距离,只有在部分情况下,才会将球停下来;对于停球而言,只对应很少的合理选择。
停球是一个狭小的概念,不知因何在中国登堂入室,传停带射,成为四大基本技术之一;传接带射才是正解。
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:只有中国足球的术语里面有停球这个概念,其他语种里面都没有对应的概念,所以中国足球发展不好,原因千千万,不使用接球而使用停球这个术语,这个必然也是原因其一。
这个大家听说过最多的指责:看看连球都停不好;每当有人去指责别人停不好球的时候,指责的人也得分担背一下中国足球落后的锅。
接球技术是可以练出来的,但是停球技术绝对是练不出来的。举个例子来说明两者之间本质的差异:如果把接球技术需要的能力范围比作个位数0-9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,停球技术涉及的能力范围就只是乘法口诀,不管乘法口诀练的多好、背的再溜,显然也应对不了个位数的四则运算。这是属于一个认知范围和学习方向的问题。
停球现身中国这段历史,公开资料已经很难查询和取证,只有DeepSeek做出了大胆的臆测,停球这个说法第一次出现在教科书里,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左右。大半个世纪过去了,了解到现在的教科书有些地方已经修改为接球了,这个是真正的进步。
DeepSeek很有意思,一旦问题很难找到答案就开始放飞自我,真正较真起来,就开始大谈相对论、量子力学、宇宙的过去和未来。
对于中国足球来说,停球相当于在技术和认知体系中混进了聂小倩。
对于中国足球来说,停球相当于低光速黑洞,宇宙安全声明。